上海外滩介绍200字 上海外滩介绍( 二 )


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坚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的 。同样,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 。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今南市区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仓桥”和“外企桥”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
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 。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又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又称“黄浦滩”或“外滩” 。
根据上述,“外滩”它该指从陆家深至苏州河的黄浦滩地,这原来是不错的 。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收复了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埃投降,标志着沿海反清武装全部肃清 。康熙二十四年(168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颁布了《驰海禁令》,即放松和放宽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禁止近海航运和贸易的“海禁”政策,中国近海航运和贸易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中点的上海,是长江的出海日,又背倚中国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很快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与上海县城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相近的黄浦江滩相继建起了码头、堆栈、商行,从而促进了上海的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 。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后,从陆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黄浦江滩地逐渐消失在不断兴建的各种建筑中,从此,“外滩”的实际区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苏州河边的黄浦江岸 。
历史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滩27号)、宝顺洋行(Dent & Co.,外滩14号)、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滩24号),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滩9号)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 。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 。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 。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外滩天文台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 。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 。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 。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上海租界和外滩建筑群也被视为中国近代耻辱史的象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