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头鱼的传说 浮头鱼比喻什么( 三 )


当然 , 此时并没有出现关于鲫鱼文字的描述 ,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鲫鱼最早出现在文字中是在公元前300年前的《庄子·外物》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 , 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
其中的鲋鱼其实就是说的鲫鱼,这一点从宋代陆佃的《埤雅》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了:
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钟 。以相附也,故谓之鲋 。
因此 , 古人笔下的鲋鱼其实就是说的鲫鱼,当然,这些并不能作为鲫鱼在古人心中地位的佐证,只是它们出现在文字中的次数较多而已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鲫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 在《礼记·士昏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诸祢庙,辞无不腆,无辱 。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 。腊必用鲜 , 鱼用鲋,必肴全 。
该书虽然成书于汉代,但记载的却是周代的婚礼仪程,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鲫鱼(鲋鱼)是婚礼的必用鱼,在当时用鲫鱼的意思也是取它相互依附的习性,寓意新婚的夫妇能够相爱互助 。在此之后,在我国唐代最先兴起的“鱼生”优先用鱼也是鲫鱼 。
由此可见,鲫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要超过其他的淡水鱼类 , 这是古人用“过江之鲫”的主要原因之一 。
第二:鲫鱼的习性 。鲫鱼在我国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水体中,属于最常见的鱼类之一,与其他鲤科成员不同的是大多数的鲤科鱼类喜欢单独行动,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 。但是,鲫鱼不同,它们喜欢群居,而且这种群居并不是暂时性地聚集在一起,通常它们是很少会分开的 。
这样当人们看到鲫鱼时,往往就是成群的,再加上以前没有什么污染,渔业捕捞受制于当时落后的工具,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捕捞,所以一旦看到鲫鱼群,就是数不清的鲫鱼 。
结合鲫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 “过江之鲫”这个词就出现了 。但是,如今过江之鲫这个词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 , 虽然鲫鱼是一种比较耐污染的鱼类,但是如今许多水体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它们的耐受能力,再加上各种捕捞工具,尤其是电鱼、绝户网的使用,导致了曾经多如牛毛的鲫鱼已经越来越少了 , 在如今,我们能看到三五条成群的鲫鱼就已经不错了 。
鲫鱼成群过江的场景是如何形成的?从习性上看,鲫鱼属于一种偏底栖性的鱼类,这是因为鲫鱼的主要食物以藻类和甲壳类动物为主,而这些甲壳类动物多为底栖的动物,所以,鲫鱼也有了底栖的习性 。正是因为这样,平时想要看到成群的鲫鱼 , 其实并不容易 。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一群鲫鱼在水面游动的场景呢?有两种情况:
第一:夏季 。在夏季,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鱼浮头的情况,这是因为底层的水中氧气含量较低导致的 。鱼是靠鱼鳃过滤水中的氧气生存的,而水底层的氧气重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水底植物的光合作用;一部分是从水表层溶解的氧气再通过水体内部的对流过程形成 。其中,第二部分占主要 。
但是温度升高时,水溶氧能力会变差,此时水表层溶解的氧也会减少,这样通过水体内部对流到达水底的氧气就会更少,所以,此时底栖的鱼类通常倾向于取表层来呼吸,这样就形成了一群鲫鱼在水面上游动的情况 。
第二:繁殖 。鲫鱼虽然是底栖型鱼类,但是它们繁殖时却喜欢在水体的表面 , 这是因为鲫鱼与其他大多数鱼类一样都是体外受精的,而卵必须要排在适合卵发育的地方 。由于鲫鱼生活的地方多为流动的水体,所以如何固定自己的卵就非常重要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