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貉子毛什么( 三 )


衣冠南渡的士族和北府军是如何成为东晋统治阶层的?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是指的北方士族或者朝廷因为战乱而举家迁徙到南方,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第一次就是永嘉之乱后,晋元帝建都建康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难宋高宗建都临安 。
历史被提起最多就是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这是一次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有融合必定就会有冲突 。说道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导 。王导出自琅琊王氏 , 王导在很早的时候就敏锐的察觉到北方将会大乱 。永嘉元年王导随司马睿至建邺,王导便劝司马睿尽快收服江东士族 。
司马睿召集南方士族的头脑人物顾荣,他们有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司马睿说道:“寄人国土,心常怀惭 。”司马睿这话说的简直就是低声下气了,顾荣还能说什么 。顾荣只好说:“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 。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然后司马睿任命顾荣为安东军司,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官,入则规谏过失 , 出则骑马散从 。
然后王导有开始着手收拢北方士族,王导在北方士族中威望甚高 。桓彝也就是桓温的父亲,在投靠司马睿的时候,看到朝廷势单力薄非常担心 。但是他与王导见过面后便说到:“我见到有管仲这样的人物在辅佐朝廷,便就放心了” 。
北方士族领导王导和南方士族的领导谈妥了,那就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一个和和气气的平衡 。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 北方的五胡,如果东晋再乱死了大家一块玩完 。南北双方士族再互相瞧不上眼,私下里如何龌龊,但是在台面上作为他们的领导 , 顾荣和王导肯定不能犯迷糊 。
实际上下面南北双方的矛盾确实挺多 , 南人称北人“北伧” , 北人称南人“貉子” 。据记载司马睿最初并不受南人拥护,王导便导演了一出戏 , 在司马睿出行的时候 , 王导让北方士族名人都去做司马睿的扈从,后来南人一看原来司马睿这么受拥戴,才开始支持司马睿 。这样的小动作其实有很多 。
王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既然相看两相厌,那就不要住一起呗 。于是建立很多侨民村,这样即有利于王导联络北方士族,又避免了摩擦 , 维持了一个表明的平衡 。
北府军后来随着东晋的逐渐稳定,王家的权利越来越大 。逐渐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不过在王敦造反之后 , 王家就开始衰落了 。参与密谋平定王敦之乱的桓彝让桓家地位得到提升 。桓温后来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 。桓温经过数次北伐,收复了一些领土,但是更重要的控制了军权 。于是桓温逐渐控制了朝政 。
桓温死后把爵位留给幼子桓玄,把军权留给了弟弟桓冲 。桓温长子桓熙密谋杀掉桓冲,后来事情败露,桓冲把桓玄的所有兄弟都流放了 。在桓冲掌权期间,桓家一直很低调 。由于前秦统一了北方 , 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 东晋朝廷决定组建新军 。谢安推荐自己的子侄谢玄,于是谢玄便开始训练新军,由于新军驻扎在京口,当时被称为北府,所以新军被称作北府军 。
北府军经过淝水之战,一战成名 。但是由于北府军一骑绝尘的战力 , 北府军逐渐成了军阀 。由于桓玄谋反 , 东晋让北府军讨伐桓玄,当时的北府军将领刘牢之担心东晋朝廷容不下北府军,所以转头投靠了桓玄 。于是桓玄称帝,刘牢之因为投降桓玄 , 失去了北府军的军心 。元兴三年,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一千多北府军士兵杀了驻守京口的桓修 。号召北府军和天下讨伐桓玄,后来桓玄被杀,刘裕建立宋朝 , 史称刘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