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子为什么在炒熟之后会变红 虾变红是什么病( 二 )


1病毒性红体
病毒性红体致病病毒为桃拉病毒(TSV) 。一旦发病,会引起白对虾大量死亡 。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特别是尾扇及游泳足变红,故又称红尾病;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严重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黑斑,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该病症往往具有一段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2] 。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体质健康状况 。随着水质的恶化,病虾不摄食或很少摄食,空胃个体较多,离水后很快死亡 。
防治措施:病毒性红体病目前尚无有效地药物和方法治疗,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一是调整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减少应激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 。二是定期水体消毒 。10~15 d(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用强氯或水产用二溴海因或强碘等全池泼洒消毒 。三是药物防治 。在发病季节或发病时,外用杀菌红货强碘;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制剂,混匀后拌料投喂,连用4 d 。四是增强虾体免疫功能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制剂等,增强虾体抗病力 。
2细菌性红体
【虾子为什么在炒熟之后会变红 虾变红是什么病】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 。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 。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集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 。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 。
防治措施:一是在冬闲时,对池塘底部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防止致病菌的存在 。二是保持池塘水质稳定,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定期使用消毒剂可以控制弧菌的数量,在弧菌数量低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红体病 。三是当对虾患病后,及时对水体消毒,尽量采用温和药物,减少刺激,同时拌饵投喂抗生素[3] 。
3应激性红体
当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天气、盐度、pH值、水位差、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发生突变时,对虾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等症状 。有时人为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导致虾体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 。应激性红体多发于高温多雨的夏季,虾体触须上半部发红,尾扇也只有尾部发红 。应激性红体现象可在短期内随着水体因子的稳定而消失 。在应激期间,南美白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疾病 。
防治措施:一是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稳定,使溶解氧在4 mg/L以上,pH值在7.6~8.8,氨氮和亚硝酸盐控制在0.1 mg/L以下,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 。二是排换水时不能一次换太多,最多不要超过1/2,以防温差、盐度差和pH值差过大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 。三是如果对虾由于应激产生红体,则在水体中投放解毒抗应激类药物,增加水体缓冲,适当投入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善水体环境;同时投喂提高免疫力的抗应激产品,数日后便可恢复,此时应慎用消毒剂,以免产生刺激而加大应激反应[4] 。
4白斑综合性红体
主要是虾体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对虾体质虚弱,因此表现出红体病特征 。其症状类似于应激性红体病,主要区别是在对虾体内分离不到桃拉病毒,外界没有刺激并且水质条件良好但红体病症状依然存在 。前期出现白斑病,几天后伴发红体病症状,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外壳呈现深红色、肝胰腺发白肿大等现象 。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暴发,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2~7 d可使虾池全军覆没 。
防治措施:一是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二是放苗前应用5 mg/L聚维酮碘液浸泡10 min;三是如发现白斑病症,可用0.1%聚维酮碘粉(10%含量)、0.5%氟苯尼考和Vc添加于饲料中投喂,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中浓度达到0.5~1.0 g/m3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