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出现心脏骤停有哪些表现( 二 )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 。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 。罕有自发逆转者 。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 。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 。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 。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 。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 。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三、心脏骤停病因详细解析
1.心源性心脏骤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大血管严重损伤、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心脏肿瘤、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脱垂及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等 。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电击或雷击、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
心脏骤停或心跳呼吸停止,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但从生物学观点,此时机体并未真正死亡,如及时抢救尚可存活,尤其是意外发生的猝死患者 。
心跳呼吸停止后,体内立即发生酸碱度和电解质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细胞内酸中毒和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的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 。此时可逆性的变化变为不可逆,进入生物死亡 。
人体各脏器对缺氧的耐受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敏感,其次是心肌,再次是肝、肾、骨骼肌等 。当脑组织缺氧时,由于脑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致使脑血流机械性受阻,导致脑血管阻力增加和颅内压增高,使脑灌注进一步减少 。脑组织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其代谢率高,氧和能量消耗大 。其所需的血液供应约相当于心排血量的15%,其耗氧量约占全身的20% 。然而脑组织中氧和能量的储备都很少,对缺氧和酸中毒的易损性很大 。在缺氧和酸中毒情况下,心肌收缩力严重受抑制,心肌处于弛缓状态,周围血管张力也减低,两者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大为减弱 。此外,由于室颤阈值降低,常可导致顽固室颤,最终心肌细胞停止收缩 。肝脏与肾脏对缺氧也较敏感,前者首先发生小叶中心坏死,后者则产生肾小管坏死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当动脉含氧量<9容积%时,肝细胞不能存活 。
四、心脏骤停的检查诊断
1.诊断:
1.1.典型症状和体征: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4个时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