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他的需要

女儿自私

重视他的需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给你留了礼物 。是什么礼物?是糖果 。我很高兴听到 , 感谢女儿 。谁知道女儿说:妈妈,这是老师送给我们的 。一共发了两个糖果,一个大,一个小 。我本来想留给你 , 但我想看那个大糖果吃 。忍了 , 又忍了 , 最后忍不住了 。现在就剩下那个小的了 。”
虽然没忍?。?但不管怎样,不还是有块小的吗?我摸摸女儿的小脸,回应道:“没关系,只要女儿想着妈妈就挺好 。谢谢你的礼物!
女儿看到我什么也没说,一下子放松了,接下来就哭了 。妈妈,我不喜欢吃那个糖果 。我觉得那个可能太硬了 。我害怕吃的话牙齿会疼
实际上,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 。女儿说:妈妈,我不能吃这个点心 。请给我吃 。
我很奇怪,其实女儿小的时候,我教她分享的道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着妈妈 , 我总是羡慕 。可女儿却总是把自己照顾得挺好之后再想到我 , 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伤心 。
对不起,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我们曾经被父母告知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告诉过自己的孩子 。但是,我们听了这样的故事 , 把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的时候 , 骨头里真的没有那么高兴 , 只是觉得应该这样,不是真的 。东方的文化追求一种“大我”的概念,不那么强调自我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这样做应该不应该,不鼓励仅仅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通常认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
其实按照这位母亲的担忧,我们会陷入一种难堪的情景 。因为妈妈绝对不会真的想吃孩子喜欢的糖果 , 只是想听孩子有道德但违背意愿的声音 , 这其实是虚假的声音 。我们通常鼓励孩子说虚假甜蜜的话来取悦自己,最后给孩子说:宝贝,妈妈不吃你,妈妈只想知道你有这样的心情 。”孩子得到的感觉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这样的话一定要表达 。更加悖论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无私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的同时,警告孩子不要求别人,也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 。我也有一个女儿,在她小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个尴尬的场景,邻居家的孩子来玩,要玩她的娃娃,她不肯 , 那孩子就哭了 。我问她儿歌里是怎么说的 , 她非常流利地说:“排排坐 , 分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我说好东西是要和别人分享的 , 她回答说:“好孩子不会要别人的东西 。邻居的孩子哭着回家了 。
【重视他的需要】我们的一些文化教育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不能用善恶来判断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帮助孩子珍惜自己,认为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比别人更宝贵 , 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不珍惜自己的人决不珍惜别人,不认为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认为其他生命很重要 。我们对孩子的许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设的世界观里,以为我们用无私的心(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无私过)来塑造孩子,孩子就会有良好的自我道德 。其实 , 很多说法看起来很美,真正这样做的话,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这个社会 。我在央视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上节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天为自己决定收集多少旧电池 , 帮助环境免受旧电池的污染 。她的成绩很好 , 被学校和社会多次模范 。慢慢的,她欲罢不能,给自己定的任务越来越重,毕竟学习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内心也很焦虑,最后连吃饭和睡觉都出了问题 。她的父母也受到这件事的影响,知道这样做孩子的身心会崩溃,但是不知道如何说服她回到五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自然状态 。我对这个孩子说:“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要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感觉很愉悦 。如果我们能力很?。敲次颐蔷统械P∫坏愕脑鹑?,为此我们也很愉悦 。如果我们能力不好,接受社会和别人的关心,我们也可以幸福快乐 。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文化也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