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测定跳远步点

跳远进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跳路项目,要想跳出好成绩,踏准步点是一个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步点的准确性 。

怎样测定跳远步点

文章插图
1. 走步法: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数乘2减2等于走步数,如助跑8步:8ⅹ2-2=14步 。若助跑步数超过10步时,则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两步的距离,如助跑12步:(10ⅹ2-2)+2ⅹ2=22步 。经过反复助跑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下来 。
2. 测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数告诉同伴,然后从起跑点向起跳区加速助跑;数步的同学站在起跳区附近一侧,数助跑人一侧(左或右)腿跑至起跳区附近落脚的步数,看清最后一步的准确落脚处,立即做出标记,最后将步数乘以2即是他的实际准确落脚处 。经过几次练习调整好步点,确定起跳线 。
3. 节奏法:不同的学生,他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距离不同 。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注重自己的助跑节奏,以便能发挥正常助跑速度,跳出水平 。最后四步段不变,加速段因人而异 。
4. 区域法:在助跑道上划好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段为预跑段,第二个区域为加速段,第三个区域为最后四步段 。预跑段的步幅可作高速区域,加速段和最后四步不能随意调整,充分发挥自己的跑速 。
5. 缩减法:踏跳不准时,不要单一地往后移起跑线,这样一来,不能避免踏过起跳线,因为学生存在怕踏过板或踏不到板的心理,所以最后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样会犯规 。若采用缩减法,缩短自己预跑段的步幅,当踏上加速段的标志时,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后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 。
6. 保留法:运动员在助跑道上划好标志后,将起跑线往后移30厘米,如果是比赛或考试场地比平时要好的话 。这个保留数可适当增加,特别是第一次试跳,保留数更应大些,以免踏过线给自己心理带来障碍,随着跳次增多,保留数应相应减少 。
7. 固定法:在助跑距离确定后,练习时要做到起跑姿势回定,起跑第一步迈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离固定,加速的节奏固定 。这样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确性 。
8. 移动法:在距离踏跳区前沿15-20米处划一条基准线 。学生第一次试跳必须从基准线开始助跑,老师或同学在踏跳区外观察试跳者踏跳脚的落点,看是否能踏准,若超过踏跳区,就指导试跳者用自己的脚量出超过的脚数,然后从基准线处向后移动相应的脚数 。相反,未踏到的话,就将起跑线往前移 。
9. 九七法:所胃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 。从踏跳区前沿开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着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后一步的落点,就是助跑的起点 。
10. 基准法:丈量步点时,先运用“九七法”划出各自的基准点,然后进行试跳,试跳过程中倘若步点不准确,可采用移动法加以调整,直到调准为止 。基准法集“九七法”和“ 移动法”之所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和纠偏能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互相纠编,共同提高 。
【怎样测定跳远步点】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