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王

周康王姬钊简介 周朝周成王姬诵怎么死的周康王在位25年?历史记载26年《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但此观点准确性有待考证姜太公女儿邑姜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朝,实现“成康之治”,这是有多牛?周康王登基大典后,为什么还要居丧室、穿丧服?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盛大的登基加冕典礼,说的是周朝第三位周天子康王的事儿,《尚书.康诰》里有记载:"群公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通假返),丧服”这段文字记载很有意思,本来是举行加冕大礼,为什么又脱下礼服入室穿了丧服参加大礼呢?这还得从豋基前的事儿说起:成王托孤,康王加冕周成王是第二代天子,他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康王)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登基,按先王遗志治理好国家,于是有了加冕大典 。周康王(?一公元前IO57年),姓姬,名钊,西周第三位君主,在位26年,康王即位后,在召公,毕公辅佐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励精图治,进一步加强统治,先后平是东夷大反,北征略地,西伐鬼方,据考古出土的《小盂鼎》铭文记载,征讨鬼方时斩获众多,仅俘人数以万计 。他勤政爱民,口碑极佳,得到各路诸侯拥护 。经济得到更大发展,百姓乐业,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夸赞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 。史称“成康之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治国能力, 所有这些成绩,正好解释了康王当初为什么入室穿孝服的原因 。回过头我们再看当时的情景:脱冕披孝,不忘初心周康王对登大典也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他亲自制诰(公文)遍告诸侯,向他们宣告,用先王大业申械诸侯要遵纪守法,共图霸业 。召公,毕公又为他举行隆重的登基仪式,并率诸侯陪他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幸告诉他,要他节约寡欲,勤理国事,守好祖先的基业 。大家一片期望,总得有所表示吧,于是脱去礼服,换上孝服,这个举动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原因有三:第一,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是礼,换孝服表示这是国家大事,要认真对待,表示了自已慎终追远,继承先人遗志的决心,以内心出发就是不忘初心,励精图治 。第二,是做给召公,毕公一班顾命大臣和那些王公贵族们看的,让他们放心我一定不改初衷,尊重前辈,按先王制定的国策办事,决不难为任何人 。第三当然是做给各路诸侯和天下百姓看的,意思是我已表明心迹,要以礼法治国,大家要遵守规章制度,完成先王大业 。说白了就是要服从周天子号令 。有这三点就不难理解康王脱冕披孝的真实用意了 。从登基后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康王确实也做到了 。结语:周康王是一个贤明的天子,他不忘初心勤政治国,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出现"成康之治"的良好局面,除了辅佐者的汗水,更多的是他的仁心和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德位相配为后世称道的贤明帝王 。rr先纠正司马迁的一个失误 。《尚书》中的“尚”意思就是“上”,《尚书》意思就是上古之书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混淆了《尚书》中的两篇文章,《尚书.康王之诰》和《尚书.康诰》是完全不同的两篇文章,所做的人和历史背景都不相同,司马迁搞混了,对后来的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困惑 。一、《尚书.周书.康王之诰》 。《康王之诰》的作者是周康王姬钊,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的儿子 。周成王去世之后,他继承了周王的王位 。即位之初他就做了登基演讲——《康王之诰》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尚书.康王之诰》)周康王即位为天子,于是昭告诸侯,他做了《康王之诰》 。(周康王像 。即位之后发布《康王之诰》)二、《尚书.周书.康诰》 。《康诰》则是周成王时期,周公旦用周成王的名义命令卫康叔去治理殷商旧地 。卫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姬姓卫氏,字康叔,和周武王姬发是同母兄弟 。卫康叔获封京畿重地的卫国(现在河南禹县),都城在朝歌,为殷商原来的国都,称“康叔”或者“康叔封”,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 。【周康王】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