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这个字怎么念 纶怎么读


纶这个字怎么念 纶怎么读

文章插图
1
苏州自古人杰地灵,文风盛行,自隋代开始有科举制度始,出了许多状元 。苏州不但特产状元,更厉害的是苏州状元不仅数量多,还多才多艺 。作为清末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就是其中之一 。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元和人(今苏州人) 。清道光年间生于镇江丹徒学舍 。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曰“庠”,故取名“润庠” 。同治十三年(1874)殿试夺魁 。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 。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 。辛亥后,留清宫,为溥仪师 。
状元办厂,开了历史先河,对向来重文轻商的传统社会,高高在上的状元下海,简直是闻所未闻 。当时不但轰动苏城,也影响全国,陆润庠为此名气大增 。那么,状元办厂这事始末如何?
状元办厂的背景还得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说起,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苏州等四城市为商埠 。为力争国内资本占领当地市场,压缩洋厂原料来源,两江总督张之洞与江苏巡抚赵舒翘两次奏请光绪皇帝,要求“振兴苏州商务,开办丝、纱两厂” 。光绪皇帝在第二道奏折上朱批表示赞同 。
朝廷允准,下一步是谁来主办此事,合适人选至关重要 。张之洞和赵舒翘连夜磋商,慎重定夺,办厂大事,前所未有,此人选必须具备一定资历,有统制能力,既是官员又必须脱离政务,有充裕的时间,全身心投入,最好是苏州本地人士,愿为发展本地倾心尽力 。当他俩冥思苦想后不约而同说出“陆润庠”这个名字时,不由相视会心一笑 。其时,陆润庠适逢老母病故,丁忧在家,完全符合条件,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 。1896年,张之洞奏派陆润庠经营苏州商务局,筹办丝、纱两厂 。
陆润庠受命后,“一力肩承,不辞劳怨”,开始了他完全陌生的跨界之为 。进入角色后,他首先是实地勘察确定厂基,亲力亲为,选定在苏州盘门外吴门桥以东青旸地上建厂,该地原名为北底坛、南底坛、长腰坛,此处原是荒郊坟地,骨坛万具,东临二马路(今人民南路),西濒大龙江,北倚大运河,南面空旷,尚可后续发展,因这个地块水陆交通便利,陆润庠感到十分满意 。
办厂最大的难题是资金 。据史料记载,当时资金来源,是移用即将清还的甲午战争期间朝廷向苏州等五府数十家典当行借用的有息商款,计有白银54万两 。因预算不足,在筹建的过程中,发生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从而引发了一场苏州商务局与典当业主之间的股权之争 。这场风波弄得在文字上挥洒自如的陆状元焦头烂额,一筹莫展,只得放下架子,到处奔走,广劝士绅 。处于纷争漩涡中心的陆润庠夜不能寐,十分焦虑,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最后还是在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已回湖北任湖广总督)的支持和帮助下渡过难关 。刘在奏明了光绪皇帝后,官方强势干预,同时补入水利积谷公款、苏番司省财政机构凑垫资本白银40余万两,矛盾才得以化解 。
那天,陆润庠从建厂工地回家,看到工程按计划向前推进,心里有几分宽慰,自己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两厂如亲生之子,即将呱呱坠地,感到十分欣喜,该到了给两厂起个大名的时候了 。他端坐桌前,闭目凝眉深思起来 。其实这事一直挂在他的心头,也有多种选项,只是没有十分满意的罢了 。直到有一日“经纶”二字的出现,他才忽然眼前一亮,即刻就定了主意 。经纶,出《周易·震》:“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其本义是整理过的蚕丝,引申为治理国家 。故先儒解释是,君子“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而建厂振兴民族工业,正有大展经纶、经纶济世之意,且“经”“纶”正与缫丝、纺纱相合,两字前分别冠以“苏”字而为厂名,十分贴切 。后来有研究陆润庠的学者文人,说是这个厂名是众人提供征集而得,由陆润庠遴选之一拍板而定,这是有可能的 。但笔者以为,这种起厂名的事情,对于胸有经纶万千的陆状元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厂名由其亲题,也在意料和情理之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