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无定河边骨

可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 , 为什么读起来那么有震撼力?我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怜无定河边骨】唐代诗人陈陶早年游历长安 , 举进士不第后 , 便学李白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 因为其本就善于写诗 , 所以写下了不少作品 , 但是后来陈陶隐居之后 , 这些诗作大多失传 , 陈陶本人也不知所终 , 如今能看到的作品不多 。下面这首《陇西行四首·其二》便是陈陶的代表作 , 他写了四首《陇西行》 , 其中这第二首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 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 , 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 , 内容多写边塞战争 , 陇西在今天甘肃宁夏陇山以西 , 在唐代是边塞纷争之地 , 陈陶此诗 , 以动人的手法表现了边塞战争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 , 全诗凄楚悲凉 , 读罢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陇西行四首·其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 ,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小注:春闺 , 也作“深闺” 。首二句“誓扫匈奴不顾身 , 五千貂锦丧胡尘” , 诗人以生动且精炼的语言 , 叙述了一个慷慨激昂、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 。我方军队奋不顾身 , 誓死要把敌人全部扫灭 , 可惜战争结果不尽人意 , 五千英勇的将士丧身胡地 。忠勇无畏的气概与战争结果的对比 , 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汉代羽林军多穿锦衣貂裘 , 诗人这里用“貂锦”来写军士 , 无疑是想说明军队的精锐 , 可精锐的大军也伤亡如此惨重 , 可见战斗之激烈 。另外 , 我们要注意到 , 这数千位英勇的将士是丧身“胡尘” , 而不是我方的地界 , 由此暗示了唐朝穷兵黩武的现状 。末两句一个转折 , 由实入虚 , 诗人没有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 , 也没有写家人悲伤无依的心情 , 而是匠心独运 , 写了一个特别的梦境 , “可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原来 , 闺中的妻子 , 还不知道丈夫战死的消息 , 仍然在梦中与之相会 , 盼望着他早日归来团聚 , 但她不知道的是 , 自己的丈夫早已经成为无定河边的一副枯骨了 。这种强烈的对比 , 一下便震撼了读者 , 因为我们以“上帝视角” , 知道丈夫已成白骨 , 可诗中的女子 , 尚不知悲剧的发生 。灾难的降临与满怀热切希望的鲜明对比 , 更加具有悲剧性 。读罢此句 , 我们除了一声叹息之外 , 还能如何?假若读者能够与诗中闺人对话 , 也一定不愿告知她这一悲惨的真相吧!这首诗的跌宕起伏之处 , 全在三四句的转折上 , 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 , 一个是“可怜” , 一个是“犹是” , 一边是现实 , 一边是美梦 ,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啊!从中 , 我们更加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 同时也凝聚着诗人对死者家属的无限同情 , 在无限深沉的感慨之中 , 悲剧的感染力达到了极致 。汉代有人描写亲人战死后的情形 , 说:“父战死于前 , 子斗伤于后 , 女子乘亭鄣 , 孤儿号于道 , 老母、寡妻饮泣巷哭 , 遥设虚祭 , 想魂乎万里之外” , 可以说悲凉到了极致 , 孤儿寡母设祭于道 , 嚎哭不绝 , 的确沉痛之极 , 然而 , 他们却已经知道征人战死 , 绝了希望 , 可陈陶的诗中 , 这位闺中女子尚不知丈夫战死 , 依然做着团圆的美梦 , 其情更加凄惨 , 让人不禁流下同情之泪 。明朝王世贞非常喜欢这首诗的后两句 , 认为是“用意工妙”的佳句 , 末两句的确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陈陶在另一首《陇西行》中写了“同来死者伤离别 , 一夜孤魂哭旧营” , 也算是不错的佳句 , 但比起这句来 , 震撼力就差远了 。rr唐代诗人陈陶的代表作 , 是诗中之旷世佳品 。笔落惊风雨 , 在盛唐也是靠前的绝妙诗作 。可以说 , 力透纸背 , 笔重千钧 。述意刻骨铭心 , 写情沉痛深婉 。直剜统治者的的心脏 。泪叙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 , 达到人们无法容忍的高度 。斯作寓意开阔 , 境界深邃 , 吞吐张力无穷 , 开合蕴籍敦厚 。铺垫纵横捭阖高妙 , 博古赋今 , 讥讽激烈 。真让我侪至今读之凛然难以释怀 。其文学价值连城易璧 , 不能仰视 。佩服已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