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之良

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而马良最为出色 。乡里人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 。马氏兄弟五人,分别名叫: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 。马良马季常,因为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 。因为马良最有才华,也就有了这么一说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 。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被派遣进入武陵,招纳五奚蛮夷首领沙摩柯等接受刘备印号,一起协同作战 。刘备夷陵战败之后,马良也遇害被杀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马良对刘备连营,有任何的建议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一事是确定的,但究竟连营几百里,没有准确的说法 。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连战连胜,陆逊坚守不出 。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坚守不出是想等待我军之变 。”但刘备却说:“陆逊有啥谋略,坚守不出是被我打怕啦,哪里还敢再出来哦” 。于是,刘备连营七百里,屯兵树木茂盛之地,以避过炎热的夏季,再与陆逊交战 。马良认为此事不靠谱,但也没有办法劝阻刘备 。就说诸葛丞相在东川视察曹魏前线阵地,可以请教丞相 。刘备却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丞相,你愿问你就去问吧 。“马良就自己划了四至八道图本去求教诸葛亮 。诸葛亮一看刘备屯兵位置,就说坏醋啦,哪有这么办事的,必败无疑 。果然,马良得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已经大败,逃回了永安城 。马良详细汇报了见到诸葛亮的情况,刘备说悔恨没有早听诸葛亮之言 。罗贯中老先生也没有说明,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些啥,是不该伐吴呢,还是不该七百里连营 。【彼之良】从此之后,马良也不知所踪,老先生也没有交代 。这就是老罗一贯的套路,许多事有头无尾、许多事无中生有 。但从罗贯中对马良这段时期的描写,也看出一些端倪 。马良作为刘备的侍中,是不太可能离开刘备去向诸葛亮寻求策略的 。侍中本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官,替皇帝跑跑腿,传递一下信息、诏令一类的工作 。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比自己高明,无须向诸葛亮求教 。马良愿意辛苦一趟,也是分内的工作,自己愿去就去吧 。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马良是不可以轻易离开刘备身边的 。从史料来看,找不到马良去求教诸葛亮一事,而且明确记载,马良是在夷陵战败后,遇害被杀 。罗贯中这么描写,是有深意的 。可以看出,马良对于刘备的屯军方法提出了异议,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改变 。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骄傲自大,不仅没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马良的建议放在眼里 。而马良仅仅是感到刘备的做法不太合适,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建议提供给刘备 。没有合适的建议,刘备咋会听马良的呢?更有意思的是,史料记载,刘备托孤时,看到马良之弟马谡在跟前,就让马谡回避,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估计当时马谡是跟随诸葛亮一起从成都来到永安的,诸葛亮对马谡非常看重,而刘备不放心此人 。这或许是因为马良之故,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算最良的马良也没有个好主意,在夷陵之战中,没有提供好的建议,难道马谡会比马良更高明吗?刘备如此看重马良,马良几乎是刘备东征所携带的唯一智囊,但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能指望马谡有啥作为吗?这是否是刘备为何对马谡如此评价的由来呢?是否是从侧面对马良才能的一个评价呢?是否是刘备意识到,自己手下缺乏才能,没有足够的智谋,才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呢?一切都是推测,没有史料为证 。但可以看出,马良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之所以他不能指出刘备数百里连营的错误,是没有这个能力 。这或许是罗贯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意图,豹眼也认为这最有可能 。rr连营七百里也就是连营三万五千米,刘备的夷陵之战上下不到七万人,一个营寨两个人就差不多能连营七百里 。而据演义小说里讲于茂林处连营七百余里,那么这片茂林该有多大?实际上夷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连营,而是事先水路两线作战方针的持续性间断造成 。白眉马良“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季汉辅臣赞》“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指马伯孟常、马仲常、马叔常(史料并未留名)、马良、马谡 。马良自荆州跟随刘备,算的上蜀汉政权谋士集团的佼佼者,裴松之注解《三国志》里提到诸葛亮与马良应该结拜为了兄弟,因此可见马良的学识还是很受诸葛亮的认可 。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马良官拜左将军掾,是关羽的高级参谋,也是维持蜀吴关系的重要人物 。刘备东征之时,马良任侍中,也就是主帅帐中的军事参谋,奉命游说五奚蛮夷协同作战,并成功说服沙摩柯等蛮夷一万余众参战 。可以说马良是一名能够胜任主公所交代之任务的人才,但并非左右逢源,开天辟地之才,从平生为人来看,也相当低调,所以并不显眼 。夷陵之败夷陵之战前期,蜀军的推进比较顺利,一路破巫县、秭归等重镇,这主要由蜀军东征的税气和陆逊的战略撤退有关,到公元222年正月的时候,蜀军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扎下大营 。此时,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这个二三百公里也就是战争前期的秭归大本营到夷陵前线的距离 。刘备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土地上建立了几十个营寨,但这些营寨实际上是补给链接点,并未纳入战略意图当中,兵力也都未分散其中,而是投入夷陵前线 。在这一点上刘备没有指挥失当的地方,马良当然也不会指出问题 。在猇亭对峙之时,刘备为了引陆逊出战,令张南率兵围攻夷道的孙桓,一方面孙桓是孙权的侄儿,陆逊理当出兵相救,这样可以实现围城打援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如果陆逊不救,夷道一旦攻下,对峙之态势基本瓦解,蜀国水军可以一路东进直插陆逊后方 。但天不遂人愿,陆逊看出刘备用意,坚决不救夷道,孙桓也不愧为东吴名将,坚守城池使蜀军久攻不下,将战斗从正月一直拖到六月 。刘备还派遣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扎营,于山谷中伏兵八千,诱吴军出战,企图伺机聚歼,但是此计亦未能得逞 。陆逊避战坚守的策略破坏了刘备依仗优势兵力迅速决战的战略意图 。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迫于无奈,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从这里看刘备的决策也并非不合理,毕竟蜀军深入敌境,加上酷暑难耐,如果不作修整,恐不战自溃,作为战时主帅的刘备,不仅要考虑战争走向,还要考虑士兵管理,舍舟入岸的调整也是当时最好的方式 。但水陆并进的作战方针放弃之后,就给了陆逊在反攻的机会,水路无法形成对吴军的制约,这使得陆逊反攻时,朱然能够突破蜀军前锋,插入蜀军的后方,与韩当所部在涿乡形成合围,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当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总攻时,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等于吴军三线作战,水陆均被控制,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这才造成刘备的溃败,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相继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的后卫将军傅肜掩护刘备撤退时被杀 。黄权所部也因水路被阻,在江北向曹魏投降 。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纵观整场战争,刘备身为主帅,真正失误的地方在于深入敌境后放弃了既定战略,自行削弱水路控制力导致战场被分割以致全线溃败,马良如果聪慧,理当指出以退为进,收缩战线,酷暑之际退至秭归,入秋后再东进 。但历史不容后世来平叛,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你又会怎样指挥呢?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