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与标签有何不同 商品标签是什么


指标与标签有何不同 商品标签是什么

文章插图
自从大数据概念开始兴起后,好像人们都不怎么谈指标了,而津津乐道于标签 。
数字经济时代,谈论指标真的落伍了吗?其实未必!指标也好,标签也罢,只要用好都能发挥其价值 。
怎样才能用好它们呢,我觉得要从懂它们开始;说到懂它们,就要清楚它们的异同点,到底指标和标签有什么异同点呢?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
一、概念不同
指标是用来定义、评价和描述特定事物的一种标准或方式;比如:新增用户数、累计用户数、用户活跃率等是衡量用户发展情况的指标,月均收入、毛利率、净利率等是用来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 。
标签是人为设定的、根据业务场景需求,对目标对象运用一定的算法得到的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 。
可见,标签是经过人为再加工后的结果;比如:说某个人是个“酒鬼”,这里“酒鬼”就是标签,一看到“酒鬼”这个标签人们就能很快知道,这个人肯定是经常喝酒、喜欢喝酒的人 。
二、构成不同
指标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即名称和取值;名称是指标的外在标识符号,取值是指标的具体内容 。
指标名称是对事物质与量两方面特点的命名;指标取值是指标在具体时间、地域、条件下的数量表现 。
当然,指标取值可以是定量的数值,有时候也可以是定性的描述;比如描述一个人时,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是经常用到的指标,以体重是220斤为例,指标的名称体重,指标的取值就是220斤;指标如果可以数量化的话,那么都是有单位或量纲的;从词性上说,指标几乎都是名字 。
标签通常就是简单的几个字或符号;还是以某人体重为220斤为例,用标签的方式来描述的话,“大胖子”就是一个可用的标签;标签一般是不可量化的,通常都是形容词或形容词+名词;比如“大胖子”就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标签通常是孤立的,除了基础类标签,通过一定算法加工出来的标签一般都没有单位和量纲 。
三、属性与特征不同
1)指标是ICT时代和BI时代的通用语言
指标注重对事物及事件的过程进行全面的、体系化的描述,指标的描述范围更广泛,既包括过程也涵盖结果;指标更注重与业务的结合,逻辑上更严谨,表现风格也比较严肃刻板;指标更侧重业务化、严格化和数量化 。
2)标签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通用语言
标签比指标更有深度、更凝练,是对指标深度加工的结果;标签注重人物和实体对象的描述,标签一般侧重对局部特征和结果的描述,注重与具体业务场景的结合,描述的范围相对较窄; 标签更侧重生活化、口语化和符号化 。
总之,标签源于指标,却高于指标;指标更理性,标签更感性;标签比指标更有趣、更形象化、人格化,更有画面感,但指标比标签更讲求精确性、合理性、全面性和体系化 。
四、价值评价方式不同
对指标与标签的价值评估方式、评估内容与它们的应用场景相关,也与使用者的感受有关系 。
对指标的价值通常用“好不好用”、“全不全面”来评价,对标签的价值通常用“准不准”、“像不像”来评价 。
指标的评价较易量化,通常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标签的评价一般与使用者的感受、应用的结果有强关联关系,不同的人、不同的应用场景,标签能发挥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
还有一点,由于标签是指标进一步产品化的结果,指标是半成品,标签是成品;所以,标签有时候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 。
在大数据价值链上,标签是可定价、可售卖、可交易的一种数据产品;比如:在个人征信服务领域,用户的三要素、四要素在合规使用的前提下都是可以按条收费的;而指标通常是不具备售卖价值的,指标的价值可在具体应用场景里或者被融合到产品中才能体现出来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