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瓜虫

瓜虫是什么样子的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 , 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 , 肉眼可见 。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
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 , 可造成大批鱼死亡,其死亡率可达60%~70%,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
小瓜虫是指环虫吗?不是 。
【什么是小瓜虫】指环虫~~是吸虫纲、单殖亚纲动物 。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 , 肉眼可见 。

高锰酸钾治白点?。?/h2>白点病是观赏鱼常见病之一 , 理论上是可以用高锰酸钾治疗的,但很不好掌握 。首先,白点病实际上是一种叫“小瓜虫”的体外寄生虫 , 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是可以将其杀死,但到底多少浓度不好掌握 。太淡了杀不死寄生虫,太浓了伤鱼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白点病专用药+提高水温至33℃左右,一般两到三天即可痊愈 。
小瓜虫30度以上几天死?正常情况下一周左右 。
小瓜虫在32度以上的水温中,持续不到一周就可以死亡,在30度左右的水温中,就可以离开鱼体,水霉病很少在32度以上的鱼缸里发现,高温环境能够给观赏鱼带来的好处 。如果水温在65度,小瓜虫在高温环境是不会生存的 。
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之25度 , 水温低于10度和上升到26之28度时发育停止,28度以上幼虫死亡,所以这种病的流行季节比较明显,一般3之5月最为流行,6之7月病情大大减少,8之10月又是流行季节 。
大黄鱼的劲敌小瓜虫,发病率高达80%,怎样预防才能有效?大黄鱼全身金黄 , 这个名字就由此而来,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很受人们的欢迎,野生的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在我国近海地区有很多养殖户开始人工养殖大黄鱼 。养殖过程中,大黄鱼很容易发生小瓜虫病害 , 给养殖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避免病害的发生 。
什么是小瓜虫小瓜虫一般是在越冬期间发生 , 低温和缺少光照的条件下就会爆发,特别是刚从室内的培育池转到外面的池塘进行养殖,就很容易感染这种病害 。它也是属于寄生虫中的一种,主要会危害大黄鱼的头、鳃、口腔等部位 。大黄鱼的耐寒能力不强,很容易被它感染,虫卵是圆形的,感染时会寄生在鱼的体表及鳃部,呈现白色的颗粒,所以也叫做白点病 。成虫的体内有一个蹄形的内核,体表外面还长着纤毛,和纤毛虫有点相似 。
大黄鱼感染小瓜虫的症状和危害大黄鱼一般是在海水里用网箱养殖,流动的水体也加大了感染小瓜虫的机率 。在初期感染时,肉眼很难看到体表的虫卵 , 大黄鱼也不会表现出不适的反应 。如果继续发展,到了中后期感染严重时,抓起大黄鱼就可以看到体表及鳃部布满了白色的小点 , 长大的虫体也会钻入到皮肤里面的组织,引起感染部位的溃烂 。
鱼的鳃部被小瓜虫寄生,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鳃丝也会变为暗红色,附着海水里的脏污,导致大黄鱼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也会下降,常常会浮出水面 。若是发病后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以达到70%以上 。
大黄鱼预防小瓜虫的措施小瓜虫是海水里的寄生虫 , 特别是在网箱养殖的水域会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密度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交换困难,流能不畅,水里的有机物增多,就会爆发小瓜虫 。它的传染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协助 , 虫卵和幼体就可以直接传播 。最直接的预防措施就是改善网箱的养殖环境,定期清理网箱的污垢,不要造成网箱的网孔堵塞,影响网箱内的水体交换 。在投放大黄鱼鱼苗时,要控制好养殖密度,小瓜虫的爆发与养殖密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是按一亩的面积来算,养殖600条就比较适宜 。合适的养殖密度便于后期的管理,水体环境的压力也没那么大,可以有效减少小瓜虫发生的机率 。养殖大黄鱼时 , 除了投喂商品饲料外,还要补充一些动物性的饵料,比如蚯蚓、黄粉虫、鱼肉等,增加大黄鱼的蛋白质补充,转化成更多的能量,应对温度比较低的气候,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 预防小瓜虫的危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