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过敏体质的病因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方式


溶血性黄疸过敏体质的病因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方式

文章插图
一、溶血性黄疸过敏体质是什么原因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
二、溶血性黄疸的类型说明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两类 。
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
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总体还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尿和粪的色泽改变;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若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新生儿得溶血性黄疸时危害更大,由于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够完善,而间接胆红素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黄疸严重的小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的损伤,称为核黄疸 。部分病情严重的胎儿会因此而死亡,即使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
所以,如果大家出现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做全面检查,以便对症用药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  
三、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办法1、光疗: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 。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 。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 。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 。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 。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
2、输血: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 。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 。避免亲属供血 。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  
四、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方式 疾病诊断
1.肝热病、肝瘟、肝癌等:有肝实质损害病史与病候,肤色浅黄或金黄色,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黄,血清中非结合和胆红素结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肝功能异常,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