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文章插图
一、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治
胆汁淤积性黄疸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肝内胆汁郁滞有1/3病因不明 , 但半数以上可以查出病因 , 因此积极消除病因对胆汁郁滞消退有积极作用 。对于病因不明者对症治疗 。*30-180mg/d 。消胆胺6-10mg/d 。如有明显中毒症状 , 特别是伴有过敏反应者 , 强的松40μg/d , 连服一周多数病例胆红素可降低50% 。待胆红素正常后渐减量至10mg , 可维持1-2月 , 防止反跳 。但若用一周后 , 胆红素无明显下降即应停用 , 以防付作用发生 , 中药茵陈汤对胆郁消退有一定作用 。
胆汁淤积性黄疸辨证论治
1.中医治疗: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黄疽初起 , 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 小便黄 , 脘腹满闷 , 不思饮食 , 伴有恶寒发热 , 头身重痛 , 乏力 , 舌苔黄腻 , 脉浮弦或弦数 。
【治法】清热化湿 , 佐以解表 。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 , 芳香化湿 , 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 , 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 , 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
表证轻者 , 麻黄、薄荷用量宜轻 , 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 , 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并可加郁金、丹参以疏肝调血 。
肝内胆汁郁滞有1/3病因不明 , 但半数以上可以查出病因 , 因此积极消除病因对胆汁郁滞消退有积极作用 。对于病因不明者对症治疗 。*30-180mg/d 。消胆胺6-10mg/d 。
如有明显中毒症状 , 特别是伴有过敏反应者 , 强的松40μg/d , 连服一周多数病例胆红素可降低50% 。待胆红素正常后渐减量至10mg , 可维持1-2月 , 防止反跳 。但若用一周后 , 胆红素无明显下降即应停用 , 以防副作用发生 , 中药茵陈汤对胆郁消退有一定作用 。
二、胆汁淤积性黄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黄疸形成的原因 , 根据黄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溶血性黄疸;②肝细胞性黄疸;③胆汁淤积性黄疸;④先本性非溶血性黄疸 , 临床上以前三类为常见 , 特别是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不同类型黄疸形成的原因和预后也是大不相同 。
胆汁淤积性黄疸 , 按照引起淤胆的解剖部位 , 可分为肝外梗阻、肝内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三种 。
1 , 肝外阻塞性胆汁淤积引起胆总管内阻塞的有胆石症、胆道蛔虫、胆管炎、癌肿浸润、手术后胆管狭小;胆管外阻塞的有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癌、肝门或胆总管四周淋凑趣癌肿转移等引起胆管榨取 , 阻塞上端的胆管内压力赓续增高 , 胆管逐渐扩大 , 最后使肝内胆管因胆汁淤积而分裂 , 胆汁直接或由淋巴液反流入体循环 , 效果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 。
2 , 肝内胆汁淤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性黄疸(如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等所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
3 ,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特征①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色;②皮肤瘙痒显著 , 常发生于黄疸泛起前;③血中胆红素增高 , 以结合胆红素为主 , 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映;④尿胆红素阳性 , 但尿胆原削减或缺如;⑤粪中尿胆原削减或缺如 , 粪便显浅灰色或陶土色;⑥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脂蛋白阳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