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毒药”:糖的进化史与罗生门


甜蜜的“毒药”:糖的进化史与罗生门

文章插图
文|张得虎
“减糖正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和消费发展的趋势 。在中国市场,减糖、减油、减盐更是食品消费领域落实‘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 。”
4月22日,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22五道口食品沙龙上,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如是说 。
近些年,中国正逐渐成为糖的消费大国,由此导致的国民健康问题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各种高糖零食与饮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 。与此同时,更多科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过多与“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等发病率增长呈现正相关 。
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控制和减少糖的摄入量,推荐在整个生命周期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膳食能量的10%以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呼吁,中国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得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但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资过剩并未被人类祖先预料,在历史长河中,糖所带来的能量一直被人类所需 。这也导致,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刻入骨髓的原始欲望,大脑对于甜味的渴求从不减退 。这也是在“减糖、控糖”成为时代背景下,“代糖”大行其道的原因 。
然而“糖”与“代糖”孰是孰非?与“糖”相比,宣传“0卡路里”的“代糖”究竟是否健康、安全?
诸如此类的争论再度被搬上台面 。
糖的发展什么是糖?
从化学角度来讲,糖类物质是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 。
史前时期,人类祖先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 。从历史维度看,制糖的历史又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大阶段,糖的提取物主要有谷物、甘蔗与甜菜 。
又可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
远在西周,就有关于制饴的记载,北魏《齐民要术》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叙述最为详尽,但饴糖的地位很快被蔗糖取代 。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 。经千年发展,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新唐书》中,唐太宗曾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文化的交流促使技术、工艺进步,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相继出现 。唐宋时期所产之糖更是远销波斯、罗马 。
而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同时,阿拉伯人也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 。15世纪,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甘蔗制糖技术又在南北美洲得以发展 。
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1802年,A.马格拉夫的学生阿哈尔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甜菜制糖的工艺也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 。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 。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采用离心分蜜机 。此后,适合于工业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 。1905年,中国东北地区开始种植糖用甜菜 。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的承包下,广东建成了6座机械化制糖厂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
当然,推动糖更多渗透进人们生活与消费中的,还是以可口可乐、卡夫为代表的消费巨头 。
广告史的“大骗局”一个讽刺的事实是,为了让工业化、量产的糖被市场消化,“糖”这一高热量食物曾被包装为一种高级的“减肥品”,这近乎是广告史上的一个“巨大骗局”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