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在哪里产卵

泥鳅在哪里产卵,泥鳅是怎么生出来的?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 , 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自然繁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模仿自然环境条件 , 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操作也十分简单,很适合泥鳅养殖专业户使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自然繁殖技术吧!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 , 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产卵技术
1、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 。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 。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
2、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 , 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 , 共产3000~5000粒 。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 , 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 , 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
3、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 , 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 , 下午重新放入鱼巢 。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 , 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 。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 。当水温升至18℃ , 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 , 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孵化技术
1、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 。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 。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 。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 。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
2、苗池管理: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阴 , 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 。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 。
3、鳅苗管理: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 , 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 。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 , 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 。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 。孵出3天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 , 胸鳍变大 , 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 。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1、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密切相关,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受精率、孵化率都较低,因此孵化最好在水温22~28℃时间段进行 。
2、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 , 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污物,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苗种成活率 。
3、苗种培育期间定时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泥鳅苗在营肠呼吸、皮肤呼吸之前,完全靠水中的溶氧进行呼吸 , 这与成鳅不一样 , 以免因水中缺氧造成浮头大批死亡 。鳅苗下塘后15天左右,肠呼吸器官才能初步形成,但并不完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