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不是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不是被称为七绝圣手

文章插图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那么能在这“烟海”之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古今仰望的“标杆”,这个诗人就不是一般的牛了 。
杜甫因为其诗意蕴厚重、内容丰富而赢得“诗圣”的称呼,李白因为其诗潇洒疏狂,而赢得“诗仙”的称呼……王昌龄则因为诗意含蓄绵醇,又将七绝写出了超群之境界,所以赢得了“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称呼 。
说到王昌龄,关于此人及其诗作,还真是没有几个人不称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王昌龄笔下的闺怨之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王昌龄的匡义劲骨;“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是王昌龄边塞雄心之下对现实的幽怨…… 。
所以,每读王昌龄的作品,就感觉浑身细胞都被调动起来,心亦被其中的艺术魅力一点一点融化 。
而诗巷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以独特手法写人间真情,于情感的连绵起伏与含蓄委婉间触动着人心,后两句尤其脍炙人口 。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且随诗巷一起来再读王昌龄 。
送柴侍御
唐 ·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为王昌龄滞留在龙标(今天的湖南黯阳)期间,送朋友去武冈(湖南西)时所写;所谓“滞留”也就是受贬 。
送别诗都重在突出一个“愁”字,以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之深;但是能够让作品具有吸引力,诗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愁”,这也是所谓的“百诗百法” 。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首先对两地的地势与环境做了介绍:流水通波接武冈;浩浩流水与武冈相通,这句比较有气势 。而它简单一笔,不仅点明朋友所去的地点,还点出了路途之险、之遥远 。然而,在这表面的“路况”之下,其实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虽然路途遥远,但还是“两地相通”,两地之间被这流水连接起来,这就从侧面说明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心是相通的,无论现实情况多么严峻,也不能阻挡他们相知、相惜、相挂念的两颗心 。
有了首句的铺垫,承句也就很自然地接脉而出:送君不觉有离伤;朋友将要远辞,而作者作为送别的一方,则说内心不觉得有多么伤感 。他能够这样说的原因何在?一半在首句中,那么另一半呢?当然在接下来的两句中 。
从承句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中的脉络安排得十分紧密,可谓环环相扣,层层衔接 。
带着承句中的意蕴,我们再来看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青山皆接受着同样云雨的润泽,而那明月也同样将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照亮 。读到这里,真是不由得再次为王昌龄竖起大拇指 。你说他咋就这么会想、会说呢?这样一说,对远辞的朋友而言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也进一步很好地解释了承句中“不觉有离伤”的原因 。
柳永说“自古多情伤离别”,杜荀鹤也说“无多志气禁离别”……足见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再伤心不过的事了 。人本就是情感动物,所以还真没有几个人不怕面对“离别” 。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不是被称为七绝圣手】但王昌龄偏偏不言伤心,难道他对“离别”无动于衷?根本不伤心吗?当然不是 。作者说“不觉伤心”是在宽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沉郁的离别氛围 。所以,无论是承句中的“不觉有离伤”也好,还是后两句中的“同云雨”“共明月”也罢,都是安慰之语,都可看做是对“伤心”“惜别”的另一种表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