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的饮食指南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的饮食指南

文章插图
一、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 。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
1 .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着 。一般病程10~14天 。
(2)轻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 。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 。一般病程3~6天 。
(3)重型
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 。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 。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
(4)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 。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
2 .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部分患者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 。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 。分型如下:
(1)慢性隐伏型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
(2)慢性迁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
二、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案
1 .急性菌痢的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呕吐者需静脉补液 。抗生素治疗原则上不少于5~7日 。
2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本型来势凶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
(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
(2)控制高热与惊厥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主要有
①扩充有效血容量;
②纠正酸中毒;
③强心治疗;
④解除血管痉挛;
⑤维持酸碱平衡;
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3 .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 。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 。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 。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 。改用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
(2)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
三、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