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的除夕 春节跟除夕


春节中的除夕 春节跟除夕

文章插图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在有关过年的民俗文化中,这首《过年》的儿童童谣,最为朗朗上口,真切反映出民间百姓们是如何过年的 。
进入腊月,临近春节,一年年末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除了腊月23日,被人们称为“过小年”的节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
在春节民俗系列文章《二十三,过小年:古人怎样祭祀灶王爷?为何留下“女不祭灶”习俗》一文中,我们重点谈到了小年的一个习俗,用麦芽糖敬奉灶王爷,希望这位“一家之主”,在天庭面见玉皇大帝时,能够多多美言,多说好话,来年大年初一回宫后,能够降下新的吉祥 。
谈过了古人如何“过小年”,如何“敬灶王”、“送灶王”,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一年之中,另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除夕”这个节日最好记忆——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百姓们又亲切地称这个节日为——大年三十 。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守岁诗》一诗中曾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除夕这一天,即使没有电灯、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科技来消遣娱乐,也会在除夕的晚上,点灯点蜡,与家人守在一起团圆:包饺子、唠嗑、打牌、放鞭炮等,忙活得不亦乐乎,一直熬夜无眠,通宵达旦,守着岁末,等待新年的到来 。
在古人的印象中,“除夕”节这一天,非常的重要,甚至认为:大年三十,比过小年和正月初一,都至关重要 。
那么,除夕节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又有何来源和传说?民间百姓为何对这一天,特别的重视,又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的除夕 春节跟除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些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
一、神农除年兽,除夕的由来传说中国汉字成语中:有危在旦夕、旦夕之间,来形容世事的无常,危险就在眼前;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
汉字中的“旦”指的是早晨,也指一天或一年的开始;“夕”指的是晚上,同指一年或一天中的结束 。
对于“除夕”的来由,除了这个节日对应着一年农历中的最后一天,同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 。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有人也称这“岁”、“夕”)的四角野兽,长有尖尖的角,锋利的牙齿和凶恶的模样,个头比大象还大上几倍,比百兽之王老虎还要凶狠几十倍,模样特别的可怕 。
最早的怪兽“年”或“夕”,曾在遥远的大山深处;也有说法称他深居于海底 。年有一个习惯和爱好,每次在年底时,就会出来伤人害人,吞食家畜,祸害百姓,伤及无辜生灵 。
“年”伤天害理的事,做的多了,就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于是派神农炎帝来降服他 。
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经验中,神农帝和民间百姓们总结发现,“年”或“夕”有三怕:怕红色、怕火光、更怕爆炸声响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于是,神农氏最初利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和光明,来驱赶“年”,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鞭炮和烟火,年最终被吓得回到了深山深海中,不敢再出来害人,民间百姓们换来了新的安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