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二级保护动物 二级保护动物是什么?


如今是二级保护动物 二级保护动物是什么?

文章插图
距离2018年物种日历第一次介绍中国鲎[hòu],已经过去近3年 。中国鲎的知识在前述文章[点击查看中国鲎旧文]中已经十分详尽 。三年过去了,中国鲎的生存与保护又有什么改变呢?


命运多舛的中国鲎 | 林吴颖


值得欣喜的是,自2月5日,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在中国分布的两种鲎科动物——中国鲎、圆尾(蝎)鲎终于已经正式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鲎的研究者和保护伙伴们纷纷雀跃、涕泪齐下 。这是自2019年3月中国鲎正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升级为“濒危”(EN)之后,又一新的保护依据,而且将会是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而在此之前,中国鲎仅仅是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省份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力度非常薄弱 。


新的保护动物名录中,两种鲎终于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不过,可能更多人看到之后还是会一脸懵——这是个啥生物?这么奇怪的生物到底有什么好保护的?——是的,还是有许多人不认识这类被称为“海怪”、活得比恐龙还长久的蓝血生物,因为它真的太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除了沿海居民,一般人可能从未见过它们,甚至也不知道鲎是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的一大功臣,而且它的命运可能跟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也息息相关 。


东南沿海地区不时能见到的鲎 | 刘思阳


标本里的鲎的变迁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有中国鲎的标本馆藏,这些标本大都采集自中国南方海域鲎数量还不那么稀少的时候 。广西海洋研究所的梁广耀老先生在198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北部湾鲎资源的初步调查》中,记录了1982年和1983年在两广地区的捕捞量都达到近20万对 。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海域鲎数量的庞大 。


繁殖期抱对的中国鲎 | 林吴颖


而30多年后的2018年,在美境自然捐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一套中国鲎蜕的时候,中国鲎在北部湾的数量已经下降了90%以上 。继续捕捉成年鲎进行标本制作已经变得奢侈,而为了减少损伤性,北部湾的鲎保护者们也仅能在幼鲎生活的滩涂上去捡拾鲎蜕(鲎长大需要蜕壳,留下像蝉蜕一样的晶莹透明外壳在滩涂上) 。


幼鲎在滩涂上爬行,你能找得到它吗? | 林吴颖


从小就与众不同
每年的春夏交接之际,中国鲎就进入了繁殖期 。它们会成双成对从海底游到沙滩上产卵,然后再回到大海里,留下它们的卵埋在沙子里等待孵化 。这些卵不断发育成熟,就进入了十分有趣的胚胎时期 。在即将要孵化的卵中,三叶虫一样的胚胎被薄薄的卵膜覆盖,在里面自由的转身、活动 。刚孵化出来的一龄幼鲎继续保持着三叶幼虫的样子,呈剔透的乳白色,没有尾巴,直到蜕一次壳才会开始变成黑色并长出尾巴 。


鲎的胚胎像三叶虫 | 杨明哲


然而,蜕壳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每一次蜕壳如同经历一次涅槃,而一只中国鲎从卵到成年至少需要十年岁月 。在这十年中,突破每一次蜕壳存活下来的,本身已是少数 。


中国鲎每蜕一次壳长一“龄”,长到成年至少十年 | 陈章波


幼年时期的中国鲎,最喜欢在泥沙质的潮间带滩涂上生活 。它们在滩涂上觅食,也成为许多水鸟的食物来源 。慢慢长大的中国鲎会逐渐回到近海海底,等待成年后返回沙滩上产卵 。周而复始,代代传承,从远古直到今日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