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移植的临床治疗 操作过程是怎样的


粪便移植的临床治疗 操作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一、粪便移植的作用机理
粪便移植的主要作用机理可能是利用粪便中有益菌种的生态占位,定植抗力,生物夺氧,免疫调节,降低肠腔 pH 值和细菌代谢产物的营养等 。移植的粪便中最重要的是常年栖息于肠道内的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和肠道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 及来自胃、肠、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胆盐等)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 。粪便移植的意义就在于重建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结构 。
比如治疗由难辨梭菌引起的复发痢疾,其原理是由于肠道菌群间存在生存上的竞争,优势菌群会抑制其他菌群的生长与繁殖,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结构而达到抑制难辨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并且粪便中含有的有益菌种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产生乳酸、醋酸、丁酸和丙酸等,使肠道内的pH 值降低,而肠道 pH 值降低不仅能够促进钙、镁、铁和铜等离子吸收,而且能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双歧杆菌属的一些种还可以通过封闭上皮细胞上的结合位点来抑制病原体增殖,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作用和调节肠道通透性 。另外,双歧杆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肽聚糖和磷壁酸,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激发腹腔巨噬细胞、NK 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的活性,从而在机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粪便移植后更多详细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肠道菌群是人体拥有细胞数最多的独特“功能器官”,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FMT的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已明确FMT是治疗RCDI的安全、无不良反应且疗效佳的方案 。随着FMT的临床研究日趋增多,FMT还可应用于IBD、IBS、便秘以及其他非胃肠道疾病,但对这些疾病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
二、粪便移植的研究进展
2006年细胞学杂志封面展示了一次研究: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生物学家 John Rawls 通过跨种属动物间粪便微生物区系移植,来研究机体如何形成粪便微生物区系,粪便微生物区系又是如何影响宿主生理机能的 。试验先冲洗老鼠的肠道至无菌,然后移植斑马鱼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果发现移植后菌群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反之亦然 。 
同在2006年,Ley等通过比较肥胖人群与非肥胖人群远端结肠菌群的差异,发现肥胖者远端结肠内类杆菌比非肥胖者明显减少,而硬壁菌则相应增加 。而且,肥胖者体重减轻1年后,硬壁菌的比例变成与非肥胖者相似 。为了再次验证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否导致了机体肥胖,Ley等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他们把肥胖型小鼠和非肥胖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分别定植于两组非肥胖型无菌小鼠的肠道,2周后发现,定植肥胖型小鼠肠道菌群的无菌小鼠,比起另一组小鼠体重有所增加 。Turnbaugh也制造了一个家鼠模型,通过给两组老鼠的无菌肠道分别导入肥胖和瘦弱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群系,来证明肥胖、饮食与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关系 。除个别外,他发现导入肥胖小鼠微生物区系的无菌家鼠比导入瘦鼠微生物区系的家鼠的体重要重 。这充分说明小鼠体重的增加可能归因于肠道菌群的不同 。 
2008年,Kalliom等为了明确早期的肠道菌群是否与儿童肥胖相关,通过对 25 个体重超重的 7 岁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与体重正常的同龄儿童相比,肥胖儿童的肠道双歧杆菌减少,肠球菌增多,说明肠道菌群紊乱发生在体重增加之前 。然而,肠道菌群促进体重增加的变化机制尚不清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