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元日 元日的诗词有哪些


诗词里的元日 元日的诗词有哪些

文章插图
元日 , 农历正月初一 , 当今世人称之为春节 。古时元日又称“岁日”“上日”“正朝”等 。那么 , 古人在这一天会干些什么呢?他们怎样庆祝这个一年一度的假期?诗词中的元日为您揭晓答案 。
[清]徐扬《万事如意立轴》
插桃枝、立桃人、挂桃符 , 驱邪避凶桃符 , 又称“仙木” , 战国时是削桃木为人的桃梗 , 六朝时是插在门两侧的桃板 , 隋唐称其为桃符 。五代前的桃符 , 往往是在桃木板上绘郁垒和神荼的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 。后蜀后主孟昶做了创新 , 要求人们在桃符上题写祝福的话 , “蜀主每岁除日 , 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 , 俾题‘元亨利贞’四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 。从此 , 桃符在驱邪镇鬼的同时 , 添加了祈福的功能 。宋朝时 , 桃符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 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5记载 , 宋人将桃木薄板削至长二三尺 , 宽四五寸 , 板的上部绘上狻猊、白泽之类神话中的瑞兽 , 下面左写绘郁垒 , 右写绘神荼 , 有的还会写春词或祝祷的话 。可见 , 宋时的桃符承载着今天年画(求祥瑞)、门神(避祸事)和春联(贺新春)的三重功能 。此时 , 还出现了以纸张代替桃木板的现象 , 称为“春贴纸” 。明太祖将题写联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 , 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春联 。陈云瞻《簪云楼杂话》:“春联之设 , 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 , 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 帝微行出观 。”今天脍炙人口的联语“天增岁月人增寿 , 春满乾坤福满门” , 就出自明人林大钦之手 。
放爆竹、做炮仗、燃鞭炮 , 恭贺新春“爆竹声飞” , 自古及今 , 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贺新春的习俗 。
唐前 , 人们用火烧竹节 , 使之爆裂炸响 , 为的是“避山臊恶鬼” 。据东方朔《神异经》载 , 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脸猴身的怪物 , 身材高大 , 丈有余 , 不怕人 , 但人被它攻击之后会生一场忽冷忽热的大病 。好在山臊惧怕爆竹的声响 , 故以爆竹驱逐之 。唐以后 , 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 , 发出的声响更大 , 产生的烟雾也更浓烈 , 称为“爆竿” 。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 , 小庭犹聚爆竿灰 。”自宋代始 , 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 , 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 , 亦作“炮张” 。为使响声连贯 , 人们将多个小爆竹串联起来 , 引燃后 , 毕毕剥剥 , 连续爆响 , 是为“编炮”或“鞭炮” 。宋时的爆竹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 品种不下百余种 , 连响、双响、单响、二踢脚 , 不胜枚举 , 且质量上乘 , 《东京梦华录》载:“是夜 , 禁中爆竹山呼 , 声闻于外 。”
[清]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 , 故宫博物院藏
宋时的爆竹文化仍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 。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结柳送穷文 , 驱傩吓鬼 , 爆火熏天谩儿戏” 。同时也因声响大 , 能为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 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 。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 , 东风送暖入屠苏” , 爆竹是狂欢的声音 , 是新年的味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