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粽子的历史 端午节粽子的历史


端午与粽子的历史 端午节粽子的历史

文章插图
本文为系列美食游记《寻味中国》端午特别篇的修订稿,上篇为《端午之辩(上) 与屈原无关——端午节的由来与演变》,本篇则探究端午的祭品 。文章讨论的并非美食,而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其中或有让读者不适的内容,敬请谅解 。
提示:请勿在吃粽子时阅读本文 。


1. 献祭与牺牲上文篇末引述了《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文章西门豹治邺 。故事表明,至少与屈原的同时代,经济文化更先进中国北方华夏民族中心地带(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仍然延续着用活人祭祀河神的风俗 。
连环画 《西门豹治邺》
故事中,被祭献给河伯的女孩身披彩衣,坐在嫁女的床席上,浮之河中,行数十里乃没 。请问:姑娘若是哭闹、反抗、跳水怎么办?是否要将她打晕或者绑起来?有没有可能那彩衣就是特制的?
前文做过分析,端午节更可能源自吴越人纪念伍子胥而不是楚国人纪念屈原 。《史记》中记载,吴王夫差听闻伍子胥死前诅咒后,盛怒之下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投入钱塘江 。吴越人的传说中,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
《史记·伍子胥列传》
民间传说未必可信,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说必有其背后的逻辑 。为何将尸体丢入江中?为什么用革囊?如果是为了不让伍子胥入土为安,焚尸才对 。
端午节由来的三大主角(屈原、伍子胥、曹娥,见上篇),都是自杀,尸身入水,这是巧合么?
伍子胥传说中所隐喻的和《西门豹治邺》一样,都指向了端午祭的原始形态——人牲 。
所谓人牲就是用活人向天地神灵献祭的祭品(牺牲) 。人牲以及之后出现的人殉(陪葬)在世界各地在早期文明中都曾存在 。无论是华夏族的仰韶文化,还是吴越族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中都有人殉证据 。河南安阳殷墟,陪葬的尸骨更是多得令人发指 。
到了战国末期,人牲的风气才被逐步改变,但在民间却仍在延续 。《西门豹治邺》恰恰说明这一转变的过程,作为主官的西门豹到达邺城后并没有公开反对这一恶俗,而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正说明了用活人献祭在当时并不违法 。
殷墟甲骨文中对人牲的记载 来源:知乎
人殉是对死者的,古人对天地神灵的人牲,是否有明确的记载?
当然有,《殷墟文字甲编》二九九二片的卜辞就记载了商王一次将三十名羌人献祭河神 。河神就是是西门豹故事里的河伯(黄河之神),被用来人牲的羌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俘虏 。
早期祭献河神采用人殉是毫无疑义的,但具体如何执行,《西门豹治邺》给出了童男童女献祭的方法 。如果祭品是成年人、俘虏该怎么办?是在岸边咔嚓了还是活着丢进水里?显然后者可能性更大,就如《西门豹治邺》中对待巫婆、三老那样 。但是,如果一场严肃的仪式中祭品嗷嗷叫怎么办?需不需要事先堵上嘴,再用绳子绑好?或者装入皮囊里?
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是这么做,是不是一种传统习俗?


2. 祭品的演变
汉代,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入儒家文化时代 。东汉前后,吴越之地纳入到华夏版图中 。如前篇所述,正是在这个时期,发源于吴越的端午祭从对水神、瘟神的祭祀转向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这是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的结果 。
在此期间,某些以现代眼光看来是残忍的习俗,已经悄悄地隐去或变身,例如,用陶殉代替人殉,现在则用纸扎的童男童女 。那些原始的巫俗并没有完全绝迹,它们还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