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曾经的三府二州


关中曾经的三府二州

文章插图
在关中道上,素有“东府”和“西府”之分,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府”大体指今天的宝鸡地区;而“东府”则指的是今天的渭南地区 。其实历史上,在“东府”和“西府”之间,还有一个“京兆府”,逐渐演绎为后来的“西安府” 。三府之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俗和文化 。
早在西汉时期,关中属于京畿之地,由三位官员来治理,分别是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治所都在当时的长安 。东汉末年到魏初,京兆改置京兆郡,左冯翊改置冯翊郡,右扶风改置扶风郡 。
到了唐代,京兆尹专辖长安诸县,核心地区是长安、户县、蓝田、咸阳、醴泉、三原、泾阳、栎阳、高陵、昭应(今临潼)、金城(今兴平)、富平、武功、宜寿(今周至)等地;左冯翊管辖关中东部诸县;右扶风管辖地大概是今天关中秦岭以北,鄠邑、咸阳、旬邑以西之地 。东汉时期,右扶风治所由长安迁至槐里(今天的兴平市东南) 。后世行政区划虽有更改,管辖地域偶有变化,但大致格局未变 。有唐一代又置京兆、凤翔、德兴三府 。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关中仍划分为三,东府同州、西府凤翔和西安府 。清同治年间的陕西巡抚刘榕曾赞美这一方土地说:“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地最饶沃,古称陆海 。”
今天关中大地上,渭河沿岸的几个城市,西边宝鸡,中部西安、东部渭南,构成关中的三大中心 。“三府”的格局一直没变 。
历史上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民国时期铁路陇海线通过宝鸡,行政中心才从凤翔迁至今天的宝鸡 。
西府是周秦的发祥地,留下了大量的先秦文化遗迹,“青铜器之乡” 。清末的“海内三宝”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均出土于西府的岐山扶风一带 。西府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宝鸡社火脸谱、剪纸、木版年画、泥塑、草编等是西府的民间工艺的代表 。
西府泥塑
这里也是吃货们的天堂,中国小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岐山臊子面已经闻名全国,也是陕西的一张名片 。凤翔的豆花泡馍、西府扯面、削筋、岐山擀面皮、面皮夹馍、肉夹馍、饸饹等各种美味小吃 。
凤翔豆花泡馍
西府也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是关中人的精神支柱,从老到少都会哼几句 。秦腔起于西周,源于岐山和凤翔,成熟于秦 。
建国后,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所以定名为“西府秦腔”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约有千本以上,但无剧本存留,仅靠艺人口述相传,因而失传很多 。西路秦腔发展至解放前夕,由于中路秦腔不断发展,对西路秦腔影响很大,演员相继改唱中路秦腔,并将中路腔融汇其中,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就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常,成为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 。
1958年以后,西府秦腔已无正式班社存在,幸存的老艺人也都先后返乡改行 。至此,中路秦腔取代西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各地 。
相声演员苗阜一句:“娘娘(niániá)啊,风浪太大咧!”把西府话推到了全国 。西府是周秦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浓厚,语言中也保留了许多古语 。今天宝鸡当地的西府方言让保留着古老浓重的口音 。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 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谁(shéi,西府方言读séi)娘(niáng,西府方言读niá) 。西府方言或许是最接近周秦雅韵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