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画论 墨法氤氲 浑厚华滋,黄宾虹绘画艺术略论


黄宾虹画论 墨法氤氲 浑厚华滋,黄宾虹绘画艺术略论

文章插图
黄宾虹画论(墨法氤氲 浑厚华滋,黄宾虹绘画艺术略论)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黄宾虹早年作品,无论画风还是作品数量,至少在“新文化运动”前都在传统绘画中波澜不惊,影响力集中在金石研究和画史研究上 。1912年,作为新兴文化重镇的上海艺术社团涌现,黄宾虹欲为保存国粹做些实事,于是以“发明艺术,启任爱国之心”为宗旨,发起研究金石书画的“贞社”,响应并加入的有宣古愚、邹适庐、赵叔孺、吴昌硕等人,其中有些印学家与1913年正式成立的西泠印社多有重合 。虽因物资匮乏、社会不安定等多种原因,未能如愿出版刊物杂志、扩大影响,却也接续了吴大澂、黄牧甫开辟的印学传统,培养和带动了大批印学家和金石学的后起之秀如简经纶、关春草、商承祚等人 。
自1928年赴广西讲学后,黄宾虹利用机会游历写生,开始了又一个10年时间的人生壮游,记录更深的思考和感受,感受自然生命的细腻丰富、博大神奇,思考古人笔墨理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画理法的自然依据 。在绘画的技法表达上,他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 。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60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
【黄宾虹画论 墨法氤氲 浑厚华滋,黄宾虹绘画艺术略论】1935年,再赴广西讲学归来的黄宾虹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为故宫南迁藏画的鉴审工作上 。在相对封闭沉寂的10年里,有60余册4000余件故宫藏画的鉴审记录,为完善自己的画学思想提供了充分的资源;而他创作在粗糙玄素纸上的单线勾勒的无渲染的画稿成为他研究画史和画理的特殊方式 。以至于70岁后的黄宾虹在临遍宋元诸家和看山游学写生之后,原本相对静态的笔线开始活跃起来,将“金石用笔通之于画理”,付诸具体入微的实践之中 。正是“钩古画稿”上的那些“釵股”、“屈铁”般的线条展示了“书法入画” 的实践 。独到的是,他汲取了晚明董其昌及清初“四王”的教训,在强调“骨骼笔法”的前提下,强调从浓墨法入手,用一个画家的眼睛来看“画史正轨”,是“宋人画浓黑如夜山”,是“米芾变化董源的云中山顶为雨中山水” 。80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宾虹绘画风格,夜山、阴面山、雨山的观察体验及表现是他独特用功之处和弘艺之法 。这是一种“简”的能力,是追求自然之“内美”与艺术语言——笔墨表现的“内美”高度统一 。人生的最后7年,是他平生创作最开放、数量最多,也最富于激情的时光 。终其一生,黄宾虹始终坚持从传统文化内部寻求中国画的“内美”,并以对“内美”的追求和浑厚华滋的风格把传统山水画推向新的高峰 。他的骨骼笔法形成了近现代抽象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改变了传统中国画原有的情调和情感表达方式,既保持了纯正又具有近代史的特征和意义 。1955年3月25日,92岁的黄宾虹永归道山,夫人宋若婴及子女谨遵遗嘱,将其所遗存作品、手稿及所藏文物共两万余件捐献国家,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已60年 。
黄宾虹 溪山泛舟
水流花放
花鸟写意大家潘天寿对黄宾虹的花鸟画曾有过这样的激赏:“人们只知道黄宾虹的山水绝妙,不知花鸟更妙,妙在自自在在 。”
在游学江淮、徽歙的10年间,青年黄宾虹辗转于南方各书院,结交儒士学者,亲眼见到19世纪末凋弊的民生和外敌的侵扰,内心滋长起忧世愤俗、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情怀 。而世纪之末扬州画坛的浮俗景况和低迷衰败也让黄宾虹倍感失望 。黄宾虹开始透露出与元初赵孟頫“贵有古意”相通的心意,这是他探讨“沉着古厚”之“古法”的最初的思考 。黄宾虹60岁前的花鸟作品未曾面世,甚至70岁前署款的花鸟作品也极少 。山水画家作花卉,其根柢仍在山水,而花鸟画意蕴往往比专攻花鸟画的画家更恣意;所作花鸟能“简劲古厚”,如元、明画家大多如此 。从黄宾虹晚年大量的花鸟画作来看,他钟爱“勾花点叶” 。谨慎其笔,少作,这应该是他艺术进程中的策略,“古人着青绿,下笔亦重,颜色均用笔点上去,点的层次欲多欲厚,方显精彩,非如后人之涂抹”,这一策略或许就是因了扬州画坛带给他的教训和思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