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不爽的意思

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反间计属于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或者势均力敌、敌方势力很强大的情况下,采用的策略 。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本而言,还是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那就是人性多疑,不相信自己的盟友或者部将、臣僚,彼此之间产生嫌隙,自相残杀,为敌所乘 。反间计也称为离间计,采用此计的前提是有“间”可离 。如果敌人密不可分,那么离间计就无法使用 。这一计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以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为例,简单说一下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拒曹操 。当时,韩遂的儿子、马超的父亲兄弟都在许都作为人质 。韩遂与马超的父亲,曾经是铁杆的兄弟,因为利益问题哥俩闹茬了,马超的母亲还被韩遂杀死 。马超与韩遂是有杀母之仇的,但为了利益,马超不顾父亲兄弟的性命,对韩遂说:“我不要父亲,你也别要儿子了,我给你做儿子,我们一起对付曹操 。”韩遂就信了,联合马超抗拒曹操 。韩遂、马超首战就被曹操击败,马超就想划河为界与曹操议和,被曹操拒绝 。马超求胜不得,就提出送子为人质,再次求和 。贾诩就建议曹操假意应允,麻痹对方,采用离间计,离间马超、韩遂 。结果马超中计,与韩遂翻脸,相互残杀 。曹操见时机成熟,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这就是典型的反间计,曹操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盟友之间缺乏互信,彼此之间存在嫌疑,让曹操有机可乘 。如果韩遂与马超之间是铁板一块,密不可分,滴水不漏,针插不进去,曹操就无计可施 。但以利益为目的结成的联盟,往往不那么牢固,常常经受不住考验 。特别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更容易引起相互猜忌,这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 。人与人之间,本来相互信任就很难 。出于利益考虑及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一般而言,多长个心眼是没错的 。普遍的信念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普通人尚且如此,作为带兵主帅岂能没有这个心眼 。之所以马超被曹操糊弄了,并非是马超有勇无谋,是因为曹操太狡猾,假戏做得就跟真的一样,岂能不引起怀疑 。马超犯了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这是人性使然,也就是反间计屡试不爽的原因所在 。rr何止是中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反间计一直屡试不爽!《孙子兵法》第十三章,叫做《用间》,专门论述间谍的重要性和如何用间,认为打仗就要“多用间”!就是要高度重视使用间谍 。关于间谍的重要性 。孙子讲到,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大致意思是,打仗是特别烧钱的买卖,关系天下苍生 。必须要提前掌握敌方情报 。而提前掌握情报,必须依靠了解敌人情况的人,也就是间谍 。间谍共分五种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这里主要说一说,反间!反间是对敌人派来的间谍,我方因势利导反过来加以利用 。往往能收到奇效 。因为敌方派过来的间谍,本身就得到了敌人的信任,了解敌人的弱点,破坏性更大 。反间计有两种具体办法,一种是将计就计 。我方已经发现对方派来的间谍,但是并不戳破他,而是故意泄露一些错误或者虚假的情报,利用他将这些错误、虚假的情报传递给敌人 。从而欺骗、诱导敌人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故事 。周瑜识破了蒋干的间谍身份,将计就计,故意让他偷走两封书信,致使曹操上当受骗,杀死蔡瑁张允,自断一臂 。还有一种,就是策反敌方间谍 。这种很常见 。一方间谍被发现以后,被敌人策反 。反过来为另一方服务,向原来的阵营传递假消息,为现在的阵营刺探情报等等 。这就叫做双面间谍 。历史上的双面间谍有很多很多 。最厉害的一位,据说是五面间谍 。在国民党、日寇、汪伪、苏俄之间游刃有余,但他最深层的身份其实是我方情报人员 。【屡试不爽的意思】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