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送别》,你还把哪些国民歌曲误会成了本地特产?


除了《送别》,你还把哪些国民歌曲误会成了本地特产?

文章插图
前不久,我们在视频内容中讲到了《送别》这首曲子 。很多朋友留言表示:涨知识了,一直以为《送别》是中国歌曲 。
没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
美国正值南北战争时期,奥德威创作的这首打动人心的乐曲很快流传起来 。后来曲子传到了日本,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听到后深有感触,为它填上了一版中文词带回了中国 。
之后,《送别》作为一首学堂乐歌在中国传唱了百年 。Yusi在之前的节目中,也为大家分析过,因为运用了五声调式,这首曲子充满了东方韵味 。所以,长久以来被误认为是中国人作曲也不足为怪 。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从小到大听音乐的过程中,这样的误会并不在少数 。
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就提到过,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其实都是源自国外 。
比如被《隐秘的角落》唱成恐怖童谣的《小白船》,原本是一首朝鲜歌曲;《两只老虎》是源自十七世纪的一首法国儿歌;《新年好》的原曲来自美国的一首民谣《Oh My Darling,Clementine》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儿歌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误会” 。
几乎每个小朋友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唱的《粉刷匠》,其实是一首波兰童谣 。
这首活泼、可爱的小曲子,用非常简单、易记的手法,将小小粉刷匠憨态可掬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朗朗上口,诙谐有趣,因此也传遍了世界各地 。
还有《幸福拍手歌》,轻快活泼的节奏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歌词与乐曲的契合让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一首中国儿歌,稍微了解多一点的或许认为这首曲子来自日本 。
但事实上,这首歌源自西班牙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 。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科学部教授木村利人在菲律宾做志愿者时,偶然间听到了这段来自西班牙的旋律,为它重新填词,后来又由日本作曲家金泉隆雄重新编曲,在当时的日本引发了广泛传唱和极大的影响力,并同时传入了中国 。
以及,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童年有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曾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本上 。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
【除了《送别》,你还把哪些国民歌曲误会成了本地特产?】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这首歌曲名叫《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创作这首曲子的,是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董希哲 。歌曲的最初版本是用朝鲜语写的,后来因为被广泛传唱,才有了被翻译后的中文版本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董希哲六岁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了中国,后来也一直生活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地区,并加入了中国国籍 。
这首歌创作于1976年文革末期,创作目的是为了消除中学生广泛不尊重老师的倾向 。
既然说到这儿,顺便补充一个冷知识 。
大家耳熟能详,且令人热血澎湃的《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创作者,同样是一名出生于朝鲜、后加入中国国籍的作曲家,郑律成 。




1933年,因为朝鲜被日本占领,19岁的郑律成来到中国继续从事抗日战争 。酷爱音乐的他到中国之后,依然坚持学习,并在延安认识了冼星海等音乐家,并有机会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
1938年,郑律成和诗人公木一拍即合,一个谱曲,一个填词,创作了振奋人心的《八路军进行曲》,而这就是《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前身 。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特批下,郑律成加入了中国国籍 。值得一提的是,郑律成同时还是朝鲜国家军歌的创作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