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视头发和发式 古代人对头发的重视


古人很重视头发和发式 古代人对头发的重视

文章插图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所以不怎么剪头发 , 连小哥哥们也是及腰长发并梳成发髻的 。而古代的美女们都是一头秀发 , 其不光能提升形象 , 关键时刻还能撩人 , 甚至是皇帝 。汉朝的卫子夫 , 当年就是靠一头秀发征服汉武帝的 。《太平御览》记载:“(卫子夫)头解 , 上见其发鬓 , 悦之 , 因立为后 。”虽然这听起来像玩笑话 , 但这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头发的重视程度了 。
上古时代 , 没有礼教约束 , 男子头发都是散着的 , 被称作“披发” 。慢慢地 , 中原地区出现了将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的习俗 , 被称作“绾髻” 。绾髻就是把头发都集中拢到头顶 , 在头顶盘出一个发髻 , 最开始是一个小团状 , 后来逐渐变成锥子状 , 也称“锥髻” 。古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式 , 可能因为这样方便劳动 。
周朝制定礼法 , 确立了冠服礼俗制度 , 男子的绾髻也成为定制 。绾发时将头发全部束至头顶 , 然后戴个小冠 , 并用笄(也称“簪”)横穿冠下的小孔把发髻固定住 。身份低微的人 , 就用一块包头布把发髻包裹起来 。小孩子是不绾发的 , 一般是散着或者梳小辫子 。等到20岁成年了(民间多在15岁) , 就要举行成人仪式 , 名曰“冠礼” , 意思就是可以绾发加冠了 , 所以从古人的发型也能看出他们的年龄 。
古人的绾髻束发是全束的 , 不会留下一部分散着 。跟今天的古装剧中一半梳成发髻 , 一半散着飘在脑后是不同的 , 所以历史剧很多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发式还具有社会功能——区分华夏和夷狄 。绾髻束发是华夏正统的标志 , 只有被看作是夷狄的少数民族才会散发或编成辫子 。中国古代只有在南北朝时出现过半束发 , 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 游牧民族盛行的披发对中原产生了影响 , 开始流行半束发的发式 。半束发是胡汉结合的表现 , 可以说发式也是民族融合的表现之一 , 这样的半束发存在的时间很短 。
在周朝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 , 中原人都是绾髻束发的 。不同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发髻外面的佩饰有所不同 。周朝至汉朝 , 发髻上是戴冠或包头巾 。唐宋时期流行戴“幞头” , 幞头是类似帽子一样的饰品 。唐与宋的幞头区别也很大 , 唐朝的幞头帽顶是圆弧的 , 且帽后的两脚是下垂的 , 有点像耷拉下来的兔子耳朵;而宋代的幞头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 , 帽后的两脚是平直的 , 而且很长很长 , 很像飞机机翼 。据说 , 将幞头加长是宋太祖的决定 , 因为他讨厌朝会时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 。将幞头加长后 , 大臣们就不敢相互靠近 , 因为幞头容易撞脸 。
辽金元三朝 , 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 , 游牧民族髡发留辫的习俗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 。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除 , 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 , 这些头发一般会梳成辫子 , 也叫留辫 。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 , 髡发是一种刑罚 , 人犯罪了就把你头发剃光 , 以示惩戒 。但少数民族平时就有髡发的习惯 。辽金元三朝统治者就是少数民族 , 为了表示顺从 , 其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便也跟着流行髡发 。特别是元朝时 , 不光中国实行髡发 , 就连在元朝控制下的高丽国也是髡发 。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 , 早年在元朝生活 , 归国继位后 , 就在高丽主张尽快实行髡发 , 与元朝官方发式保持高度一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