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心电图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三 )


图5-3-3 侧壁心肌梗死急性期(上行)和亚急性期(下行)心电图
四、广泛前壁心肌梗死(extensiv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系指室间隔的前半部、左心室的前壁和侧壁均发生了心肌梗死 。由于梗死范围广泛 , 易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图5-3-4)为:同时显示前间壁、前壁和侧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 在V1~V6和Ⅰ、aVL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
图5-3-4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
五、下壁心肌梗死(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系指左心室下壁发生了心肌梗死 , 常累及室间隔后半部心肌 。心电图表现(图5-3-5)为:正极在下方的导联Ⅱ、Ⅲ和aVF中至少2个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 其中Ⅲ最易波及(梗死范围小时即可产生异常Q波) , 而Ⅱ较少波及(梗死范围大时始出现异常Q波) 。
图5-3-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
六、正后壁心肌梗死(true pos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系指左心室后壁或背面的心肌发生梗死 , 单独发生者临床上较为少见 , 常同时伴有下壁或侧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图5-3-6)为:正极在后方的导联V7~V9出现异常Q波或QS波;正极在前方的导联V1~V3出现高而宽的R波 , R波时间≥0.04s , 可有切迹或粗钝 , S波变浅或消失 , R / S≥1.0 。
图5-3-6 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左侧V7、V8、V9为急性期 , 右侧V7、V8、V9为亚急性期)
七、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系指心内膜下一部分心肌发生梗死 , 坏死区不超过心室壁厚度的内1 / 3或1 / 2 , 为非穿透性心肌梗死 , 故在心电图未能显示心肌坏死型改变 。而临床表现和血心肌酶谱检查均符合心肌梗死演变规律 。
心电图表现(图5-3-7)为:
①除aVR和V1外 , 多数常规导联或胸导联ST段呈缺血型降低≥0.1mV, T波对称性深倒置≥0.30~0.50mV , 症状发作后持续1周以上;
②无病理性Q波或QS波出现 , 但相应导联R波电压明显降低;
③缺血性ST-T波段改变逐渐恢复正常 , 符合心肌梗死演变规律;
④必须排除引起T波深倒置的其他疾患, 如肥厚型心肌病、急性脑血管意外等 。
图5-3-7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电图
八、 复合性心肌梗死(multip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系指左心室多部位发生心肌梗死 , 其心电图表现可同时兼有不同部位心肌梗死的表现 。如前侧壁心肌梗死可同时兼有前壁和侧壁心肌梗死的特点;下后壁心肌梗死可同时兼有下壁和后壁心肌梗死的特点(图5-3-8) 。唯前壁心肌梗死和后壁心肌梗死同时出现时 , 二者的异常向量可互相抵销和综合 , 或仅表现病变严重一侧心肌梗死的特点 。
图5-3-8 急性前壁和陈旧性下侧壁心肌梗死心电图(V2导联电压5mm=1mV)
九、 右心室心肌梗死(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较为少见 , 常与左心室下壁等心肌梗死并存 , 有作者报道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2%~3% 。其心电图表现(图5-3-9)为:①V3R~V7R ST段抬高≥0.10mV , 其中以V4R ST段抬高的诊断价值最大;②V1呈rS波型 , 而V3R~V7R呈Qr或QS型 , Q波时间≥0.03s , Q波电压≥R / 3;③易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
图5-3-9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下壁心肌梗的心电图
十、心房梗死(atr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较为少见 。有作者报道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的(1~4)% , 其中绝大多数为右心房梗死 , 且易与下壁心肌梗死等并存 。其心电图表现(图5-3-10)为:①P-R段水平型移位 , 抬高≥0.05mV或压低≥0.08mV , 结合临床即有诊断价值 , 尤以前者意义为大;②P波畸形 , 且有动态改变 , 有作者报道甚至可见“房性Q波”;③常伴有房性心律失常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