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的征途与孤岛 鲁滨逊在孤岛


鲁滨逊的征途与孤岛 鲁滨逊在孤岛

文章插图
“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普通人的故事值得公之于众,并且一旦出版,就会为公众所接受,那么,编者认为,这部自述便是如此 。”
——笛福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9月13日-1731年4月24日)
生而为人,在孤独中谋求生存,寻觅自我距离《鲁滨逊漂流记》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至今已近300年,不论在英国文学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鲁滨逊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不朽形象 。
诚如笛福所说,鲁滨逊的故事“值得公之于众,并且一旦出版,就会为公众所接受” 。实际上,早在百年前,这本书就有了700多版次的印刷量,创造了印刷史上的纪录 。
《鲁滨逊漂流记》几乎被译成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语言,据说,它是除了《圣经》外,再版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一直到今天,鲁滨逊的漂流以及荒岛求生的故事魅力依旧势不可挡 。
那么,这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魔力,才能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呢?
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旨,历来都有很多讨论 。
从社会政治经济到人性心理,从种族殖民到宗教战争,从法律秩序到人与自然等等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涵盖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 。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宗教、历史学者,文艺批评理论家和作家等,都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鲁滨逊漂流记》自己的解读 。
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除了历险故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外,最重要的是它触及到了人类面临的普遍境况,即每个个体最本真也是最切己意义上的生存 。
故事的背后,隐匿着人类普遍存在的漂泊境况以及所渴望的梦想,在自由与被困的张力中,生而为人,如何于孤独中谋求生存,寻觅自我 。
“我心中有一种古怪的不安分”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中产家庭,本该安逸富足地度过一生,却对父亲谆谆教诲的“middle way of life”置若罔闻 。他满心憧憬着冒险,渴望探索,希望有朝一日能云游四海 。
在父亲眼里,这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所选择的道路完全是在自找苦吃,为了阻止儿子出海远游,年迈的父亲声泪俱下,被感动的鲁滨逊,决定遵从父愿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 。
但诚如他自己所说,一种根植在心里的“古怪的不安分”,使他无法安于眼前平庸的生活 。在感动与愧疚之余,冒险与广袤无垠的大海,依旧是这个年轻人心底最渴望走向的未来 。
于是,1651年9月1日,他不辞而别,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开启了航海之旅,那一年,他十八岁 。
而之后的航海,绝不是臆想中的一帆风顺 。大海有自己的个性,并不总会风平浪静地供人欣赏它的开阔与迷人,风暴会使海面高耸,浪涛会裹挟着恐惧嘲笑少年人的莽撞与无知 。
鲁滨逊的漂流也随着波浪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几次徘徊于生死边缘 。
他遇到过海难,也赚到过不少钱,他被海盗俘虏当过奴隶,孤注一掷谋划逃跑,与野兽搏斗,亡命天涯 。
每当灾难临头,他都会在恐惧的阴影下,反省自己对父命的违背,向上帝祈求忏悔 。然而一旦海面重又平复或是危机解除,这些恐惧之中的誓言便也随之烟消云散,往日的渴望又卷土重来 。
也许,自人出生于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对目之所及充满渴望,对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充满幻想,灵魂中早已嵌入一颗向往远方的心,彼时的鲁滨逊恰如每一个你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