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咸阳土包包太多,所以懒得关心戚姬墓吗?( 二 )




一般来说,史料中越是早期的记载越接近于真实,宋代两志的可靠性高于清末道光县志 。但目前文管部门却依据道光县志认为,戚姬墓在长陵东南的佰家嘴村西原边上,为覆斗形汉冢,且立了文保碑,实在让人费解 。
■ 航拍的佰家嘴戚夫人墓 | 图源头条号@申威隆


1.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原边之说缺乏凭据 。


首先,在《汉旧仪》中有这样的记录,“西汉天子即位第一年为陵,余地为西园后陵,再次为婕妤夫人美人等墓 。”此外按照西汉的制度,咸阳原上帝陵的陪葬墓几乎都分布在帝陵的北侧和东侧,西侧的陪葬墓很少,且一定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宠妃,至于南侧,因修有直达陵园的墓道,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陪葬墓(比较例外的是杜陵和霸陵,因为这两座墓的葬地地形不同而特殊) 。佰家嘴上的戚姬墓基本就位于长陵和吕后陵正南,与汉制不符 。


其次,高祖去世后,继位的惠帝仁厚懦弱,尤其是孝惠二年夏,吕后杀戚夫人 。孝惠帝见之,病岁余,从此不理朝政,一切皆由吕后决定 。从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吕后独掌朝廷大权15年 。她既然对戚姬恨之入骨,能以“非人所为”的“人彘”残害戚姬,当然也绝不会让戚姬与自己一起陪葬于长陵 。文帝继位时戚姬已经死去十五年了,移葬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移葬,也应葬在长陵西侧的宠妃陪葬区,绝不会违背规制葬于长陵南面的长陵墓道之侧 。所以,戚姬葬于佰家嘴西侧原边应无可能 。


【因为咸阳土包包太多,所以懒得关心戚姬墓吗?】再次,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没有任何文献或实物依据 。关于戚姬墓在长陵南侧的说法,首见于清道光《咸阳县志》,在此之前,包括乾隆《咸阳县志》在内的历代各种史志中都没有此说,更不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因而其说是靠不住的 。


我见到的明确说明戚姬墓的最早史料是宋太宗敕撰的历史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和宋代地理学家宋敏球的《长安志》 。前者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该志卷二十六咸阳条目下有“戚夫人冢,在县西一十五里” 。后者稍晚,成书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其中有《咸阳古迹图》明确画出戚夫人墓在咸阳城东北 。两志的权威性要远高于清道光时的咸阳县志,都与道光县志“戚夫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说法绝对背离 。


一般来说,距事件发生时间越近的越可能接近事件真相,宋代两志要比道光县志早800~900年,咸阳文管部门舍弃宋代两志而以道光和民国县志为据,将位于长陵南面的柏家嘴村西侧原边上的一座覆斗形汉冢定义为戚夫人墓,并立了文保碑,显然不能服人 。


还有就是佰家嘴这座所谓的戚姬墓,考古工作者曾因其有盗洞而进行过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可证明是戚姬墓的实物,甚至连该墓安葬的是女人的证据都没有找到,这也说明该墓为戚姬墓的可能性极小 。


2.戚姬墓与戚姬祠在坡刘村戚山上


按照咸阳民间祖辈相传,戚夫人墓与戚姬祠都在坡刘村西突出的高地——戚山上 。那么这个传说是否能找到可靠的依据呢?


你还别说,这依据还是蛮充分的 。


在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今秦汉新城渭城办)坡刘村西有一向南突出高地,当地人呼其名为戚山或戚家山 。在戚山上有一相当宽的深沟,当地人称戚家沟 。深沟北部宽敞如庭院,南部环绕着一块方形高地,形如孤岛,岛上建庙,名戚山寺(今沟已不存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